树人学校 郭贺洁
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,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,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。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,能适应时代的需求,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。而学习,应该海纳百川,应该博而精。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。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,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,知识的海洋。《论语》中说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”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根据这个理念,我校领导组织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学培训。
这次培训让自己收益颇丰,以下就是我的心得体会:
一、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
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这首李白著名的诗句妇孺皆知。这首再简单不过的诗流传了这么多年,大家早已对它非常熟悉,而且,诗意基本也被理解为诗人躺在床上,看见床前的月光,以为是秋霜。抬起头看见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,低下头思乡之情溢满心间。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?通过刘教授的分析讲解才知道,如果李白写这首诗时真的是从床上醒来,他不会将室内的月光疑为秋霜。其实,《静夜思》中的“床”确为井栏,而且“井”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。井栏杆的周围是供人们蹲着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。诗人夜深难寐,月下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独自踱步。在这样的井栏周围,诗人才能够举头望明月、低头思故乡,抬头、低头,动作自如。银色的月光洒在这样的开阔地上,自然让他觉得“疑是地上霜”。更主要的是“井”在古代是家乡的代称。这样解释本首诗就更加合理自然了。
二、对汉字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
刘教授从甲骨文说起,他谈到了古代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的“甲骨文”,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。这种刻有古文字的甲骨,在被认识以前,主要被当做中药伪“龙骨”使用。真正的道地药材”龙骨“,一般特指在北京周口店的发掘的古生物骨骼化石。用于治疗自汗、盗汗和久泻不止等病症。1889年冬天,京城官员、金石学家王懿荣请医生看病。医生给他开了药方,其中有一味叫做“龙骨”的中药。他在煎买来的中药时,偶然看到中药“龙骨”上面,刻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文字、符号。经过仔细研究、辨认,发现这些符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,而是有一定规则的。他是古文字专家,他意识到“龙骨”上的符号,是一种古文字。因此,他派人到中药店,买下了中药店里的全部刻有符号的“龙骨”。他是“甲骨文之父”----王懿荣。甲骨文是汉字的“祖先”,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。甲骨文的发现,把我国文字的源头上溯到了商代,向前推了一千年。随着又有了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行书等。
三、对《弟子规》有了一定的了解
中国是世界“四大文明”古国之一,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儒家思想提倡的孝、悌、谨、信、泛爱众、亲仁、学文等思想都在《弟子规》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。而我也是通过学习《弟子规》更加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,人生是一个过程,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。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,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。不学文,但力行,任已见,昧理真。”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。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《弟子规》,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们,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,“为国教子,以德育人”,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。“至要莫如教子”,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,十份耕耘十份利益。懂得反省自己,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,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!
当然,收获不惟以上的,还有很多。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,是华夏沃土灿若宸星的瑰宝,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华人子孙去传承去发扬。